跳至内容

内控管理体系搭建“六步法”和四个关键步骤

内控管理体系搭建 “六步法”

第一步:内控组织搭建与员工培训

依据内部控制相关规范,企业内部控制需董事会、监事会、经理层及全体员工协同实施,以达成既定控制目标。在此过程中,明确各治理与管理机构在内控决策、执行及监督中的权责划分至关重要。企业应设立专职或兼职内控管理部门,负责内控体系的规划建设与持续优化;同时,在各职能部门及业务单元指定内控专员,确保内部控制要求在基层的有效落实,实现内部控制与企业生产、销售、管理等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。

此外,为提升全员内控意识与专业能力,企业需开展系统化的内控宣贯与培训工作。通过政策解读、案例分析等方式,向全体员工普及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与实施要求;针对内控专职人员与部门内控专员,开展专项培训,使其熟练掌握内部控制理论、方法及工具,为内控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。


第二步:确定内控建设的目标与范围

内部控制贯穿企业运营全流程,是一项长期且持续优化的系统性工程。在体系建设初期,建议企业将确保财务报告真实性、准确性与完整性作为核心目标,在此基础上,逐步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拓展。

内控建设主要涵盖公司层面、业务层面及信息系统层面。企业需结合自身战略规划、经营目标、业务模式、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,科学界定内控体系建设范围。

在公司层面,以战略目标为导向,识别关键管理领域。例如,以实现上市为经营目标的企业,应将公司治理结构完善、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列为重点工作。

在业务层面,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管控重点。定量分析方面,以财务报告为基础,设定重要性标准(如税前利润的 5% 或资产总额的 1%,具体数值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调整),对超过标准的会计科目进行深入分析;定性分析则从错误与舞弊风险、经营风险程度、管理层关注度、历史审计发现等维度,综合评估业务流程的重要性,并将重要会计科目与业务流程进行对应,明确需重点管控的业务子流程。

信息系统层面建设则聚焦于系统开发与维护、访问权限管理、数据输入输出控制、文件存储管理及网络安全防护等关键环节,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。


第三步:风险评估

在确定重要业务流程后,企业需全面识别影响内控目标实现的内外部风险因素。风险评估作为内控体系建设的核心依据,需遵循科学的方法论。

具体实施过程中,由内控管理部门牵头,组织财务、审计、业务等专业人员,综合运用问卷调查、专家访谈、头脑风暴等方法开展风险识别工作。并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,采用风险矩阵等工具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与分级排序,使企业能够聚焦高风险领域,合理分配管理资源,提升风险管控效率。


第四步:设计关键控制活动

基于风险评估结果,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,具体可按以下步骤推进:

  1. 开展内控现状诊断,梳理现有控制措施,明确各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,归集相关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。
  2. 对照监管要求与行业最佳实践,分析现有控制措施与风险管控需求之间的差距,识别控制缺陷与薄弱环节,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方案。
  3. 将优化方案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与岗位,并通过内部控制手册等文件进行固化,确保控制要求的标准化与规范化。
  4. 完善配套管理制度,以合同评审与审批流程为例,若现有流程缺乏法律风险审核环节,应增加总经办合同管理岗位对合同法律条款的审核职责,并修订《合同管理办法》及相关表单模板。需注意,控制活动设计需覆盖公司层面、业务层面及信息系统总体控制等全领域。


第五步:内控有效性测试

内控体系建成后,需通过系统化测试验证其运行有效性,具体工作包括:

  1. 根据风险等级与控制重要性,合理选择询问、观察、检查、重新执行等测试方法,确保测试工作的经济性与有效性。
  2. 科学安排测试时间,为保证年度内控有效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,测试工作应尽早启动,并在年末前完成补充测试,及时识别因业务变化产生的新风险。
  3. 综合考虑控制对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程度、依赖程度、执行方式(人工或自动化)、执行频率、复杂程度及环境变化等因素,确定合理的测试样本量,测试范围应不低于外部审计的要求。
  4. 针对测试发现的缺陷,制定整改计划并跟踪落实,通过持续改进,确保内控体系有效运行,为管理层内控有效性评价提供充分依据。


第六步:内控体系的维护与更新

内部控制体系需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,持续优化完善。测试整改工作完成仅代表当前阶段内控体系的有效性,随着宏观经济环境、行业政策、企业战略及业务模式的变化,企业需建立常态化的内控体系维护机制。管理层应按年度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,编制并披露自我评价报告,通过定期评估与动态调整,确保内控体系持续满足企业风险管理与经营发展需求。


内控体系建立的四大关键步骤

关键步骤一:框架体系构建

企业内控体系框架可从四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构建:

  • 行业维度:涵盖传统制造、化工、金融、房地产、建筑施工、物流、商业、服务、移动互联等不同行业领域。
  • 发展阶段维度:包括培育期、成长期、成熟期、衰退期等企业发展阶段。
  • 企业类型维度:划分为多元化集团、专业化集团、单体企业及分支机构。
  • 专业领域维度:包含公司层面控制(组织架构、人力资源、社会责任、企业文化等)、业务层面控制(战略管理、人力资源管理、资金管理、采购管理、资产管理等)及信息层面控制(内部信息传递、信息系统管理)。

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,构建适配的内控体系框架,避免因体系设计不合理导致内控流于形式或与业务脱节。财务管理体系作为企业运营的核心环节,其内部控制优化对提升整体管控效能具有关键作用。企业可优先从资金管理领域切入,梳理资金计划、结算、融资等业务流程,完善管理制度,明确权责分工,强化风险控制,实现以点带面的内控体系建设效果。


关键步骤二:风险识别及分析

不同类型的风险对应着不同的内控缺陷表现形式与管控策略,风险识别与分析的专业性直接影响内控体系的有效性。在识别内控缺陷后,企业需优化业务流程,强化关键风险点控制,并通过制度建设实现长效管理。当控制措施执行失效时,需准确判断问题根源,区分系统性问题与个别问题,针对性制定解决方案。

以企业资金管理为例,若存在流动资金紧张与短贷长投问题,内控体系应明确禁止此类行为。但在实际执行中,若企业资金压力短期内无法缓解,需进一步构建资金风险分析与预警模型,拓宽融资渠道,优化资金配置方案,从根本上解决风险问题。


关键步骤三:制度规则建设

内控规则建设的核心成果体现为内部控制手册的编制。标准的内部控制手册通常包含总则、内部环境、风险评估、控制活动、信息与沟通、内部监督等分册,但不同咨询机构编制的手册内容存在一定差异。企业在制度建设过程中,需以实现风险管理与经营发展协同为目标,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既满足合规要求,又能有效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。


关键步骤四:持续评价与提改进

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基本遵循,而内部控制改进机制则是保障规范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。企业需建立常态化的内控评价机制,定期编制并提交内控评价报告,向管理层全面揭示企业面临的风险、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剩余风险水平。通过专业化的风险评估工具与模型,准确衡量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,为内控体系持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持,实现内部控制的闭环管理。

审计AI系统的策略与方法